把农民聚起来,“一条心”干事
把资源活起来,“一盘棋”联动
把市场做起来,“一体化”服务
把产业融起来,“一张网”发展
把利益联起来,“一股劲”致富
……
近年来,马关县南捞乡的猕猴桃产业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多年来,南捞乡通过创新“政府+企业+农户”及“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构建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极大地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活力。
新发寨村作为猕猴桃种植的核心区域,近日迎来了猕猴桃的大丰收。漫山遍野的猕猴桃藤蔓下,挂满了饱满多汁的果实,这些“绿色宝石”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猕猴桃种植户宋金文高兴地说:“我们新发寨村从2015年引进了猕猴桃种植,成立了合作社,我也跟着种了10多亩,目前挂果的有四、五亩左右,今年卖了四五万块钱,觉得还是可以,现在又有公司合作,今年猕猴桃产业采用了‘保底价+收益分红’的新模式,销路也不愁了,明年我还要继续好好地管理,让它有更好的收入,我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近年来,新发寨村通过丰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党建模式,建立了猕猴桃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并活用、量化、拓展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助力群众增收。基地不仅修建了产业便道、喷灌系统等基础设施,还带动了村内25人就业,惠及全村64户农户。种植户张加信就是受益者之一,她通过种植猕猴桃和在合作社务工,实现了家庭收入的双丰收。
“这个猕猴桃种植很好,我家虽然种得少,一年猕猴桃只有一两万的收入,但村里面种植的人多,我有时间的时候就可以去做工,每天有100元左右的收入,这样我在家里也可以管老人,也可以照顾小孩,今年又来了一个‘811’的收购政策,我们猕猴桃销售又更有保障,我们也就更放心了。”张加信说道。
据了解,今年猕猴桃按市场均价13元/公斤来计算,全村的猕猴桃产业预计能带来260万余元的收入,村集体经济至少可留存5万元,实现了“村集体+农户”的双赢局面。这种“保底价+收益分红”的新模式,不仅保障了农户的销路和收益,还增强了猕猴桃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了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南捞乡塘房村委会新发寨、八梅、小三家联合支部书记、村小组长江才明说道:“去年我们引进石屏县卓易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到我们南捞乡进行长期合作,保底价按等级收购猕猴桃,今年我们的合作社在去年的基础上,按照每公斤收取一元的服务费,按照8:1:1的模式进行分配,现在的这种利益联结新模式保证了销路和村民的利益,也让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同时也让我们新发寨村的猕猴桃向标准化、规模化迈进,增强了猕猴桃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南捞乡在推动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同时,还注重多渠道促进就业增收。通过外出务工、地方产业吸纳、扶贫车间和公益性岗位等多种方式,输出劳动力4903人,本地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3200余人,扶贫车间吸纳劳动力70余人次,政策保障331人。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全乡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的大幅提升。
“南捞乡在产业方面以‘1+N’产业模式助推产业兴旺,有效促农增收。全乡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7年的4588元提高到了2023年的16659元。在利益联结机制方面,以塘房新发寨8:1:1模式为例,按照公司分等级定价,收购价全额支付给种植户,公司按照每公斤1元支付合作社服务费,合作社将服务费按照8:1:1模式进行二次分配(即农户占80%、合作社占10%、村集体占10%)。2024年猕猴桃产量保持150吨左右,按照公司分等级定价收购,销售收入达180万元,猕猴桃种植亩产值达到5300元,再加上套种的玉米、豆,亩产收入可达6000元,按照每公斤1元的服务费二次分配,将为群众增收12万元,为合作社和村集体分别增收1.5万元。”南捞乡副乡长王绍友介绍道。
富民有招
增收有道
如今
行走在马关大地
像这样的联农带农机制还有很多
一个个愈加完善的联农带农机制
彰显出澎湃活力
大力推行订单生产、保底价收购
通过村民土地入股
保底分红、二次返利等多种机制
正解开马关各族群众的“共富密码”
联农带农闯新路
产业红利惠群众
一个个兴旺红火产业
一个个生动案例
一组组翔实数字
全面展示了马关县联农带农机制的累累硕果
群众获得感
幸福感不断增强
(来源:马关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娟 排版:冯鹤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