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县“七统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发布时间:2018-09-19 09:28:33   来源:文山新闻网马关县  

今年来,马关县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化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县级医疗机构优质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疗卫生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县乡村医疗卫生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统一机构设置。即组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场)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共体,医共体成员单位原有行政隶属关系、基本功能定位不变,实现机构统一设置。

统一行政管理。即乡镇(场)卫生院院长由县级牵头单位推荐,卫生行政部门任命,从牵头医院科室主任或业务骨干中选派。牵头医院建立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内部分配机制,统一成员单位绩效考核办法,完善激励机制,合理确定医务人员工资福利待遇,重点向临床一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倾斜。医共体成员单位根据绩效分配方案制定本单位的内部分配机制,切实调动各类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统一人员调配。医共体内医务人员由牵头医院统一招聘、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培养。成员单位人员人事关系维持不变,由医共体内部牵头医院在现行人事政策条件下,根据医疗卫生工作任务、岗位职责要求和医技人员特点统筹调配,实行县乡医护人员定期轮岗。县级牵头医院根据每个成员单位科室的实际情况,选派技术骨干到成员单位开展医疗帮扶工作,协助乡镇卫生院开展医疗及其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统一财务管理。医共体内成员单位财务由牵头医院统一管理。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分别独立建账核算所有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和收益;统一核算医疗服务成本,执行相应的医疗服务收费政策。

统一业务管理。县级牵头医院统一对乡镇(场)卫生院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村卫生室实施管理,全面落实各项公共卫生服务措施,进一步完善预防保健、医疗急救、中医中药等服务功能,开展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综合服务。根据成员单位当地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的需求,医共体内部统筹调配人员、派驻医疗骨干或专家巡回医疗团队以及设备到成员单位开展诊疗服务。同时,负责处理适合在卫生院诊疗的急、危、重症患者的初步处置,对成员单位的医疗、护理、院内感染、公共卫生服务等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统一信息平台。构建“一张网”“一盘棋”布局,利用“互联网+健康医疗”对医共体的支撑作用,结合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从分级分工、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合理就诊流程出发,统筹医共体有关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等信息平台建设,及时掌握患者诊疗信息,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以及医共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建设全县统一的信息化平台,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统筹推进医共体可共享区域内居民健康信息数据,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服务,方便患者看病就医,提高医学科研技术水平,全面推行横向、纵向结果互认信息共享平台。

统一医保支付。按照“超支自付、结余留用”的原则,将区域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兜底保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等资金统一打包给医共体牵头医院,由牵头医院分类管理、全程负责打包付费人群的医疗服务、医疗保障服务和费用支付结算,逐步实现按人头打包付费制。

通过紧密型医共体的建设实施,不断提升乡镇(场)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县乡村医疗卫生均衡发展,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价廉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使基层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到优质卫生资源,使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基层门诊占比达60%以上,下转病人年增长50%以上,实现“常见病不出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真正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何鹏)

编辑:王盖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