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让人民更幸福边疆更稳固

发布时间:2023-11-15 10:46:35  

近年来,马关县将推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和“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感恩奋进,苦干实干。以战的状态、战的力量、战的方式,抢抓机遇,举全县之力,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构建“战”的体系,变“千头万绪”为“有章可循”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镇级负责、部门督导”的工作思路,把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县委副书记挂任总项目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挂任副项目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实现工作专班实体化办公。统筹整合县、镇、村、组等资源力量,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县、镇、村、组”四级党组织“领办、协办、督办”格局,做到全过程有人统筹、组织、协调、推动、督促,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有序有力有效。

整合“拼”的资源,变“单打独斗”为“合力攻坚”

在人员统筹整合上。实行领导包镇挂村、单位联村、队员驻村,以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为契机,汇集乡贤能人,聚合多方智慧力量,群策群力建设家乡。实行县人大、县政协主要领导和县委常委挂钩边境镇,12名处级领导挂钩边境行政村,36名驻村工作队员派驻指导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服务队”,700余名乡贤能人共谋共建参与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在资金统筹整合上。通过“专项资金补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市场主体资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着力推进“万企兴万村”,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投入,鼓励农商行、农行等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破解资金瓶颈,为高位推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蓄积能量。在要素统筹保障上。因村制宜规划编制12个行政村“一村一方案”,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统筹做好项目建设的土地、能耗、环保、林地、水保等要素保障,确保思路、规划从蓝图变成实景图。

激发“干”的动能,变“袖手旁观”为“比学赶超”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坚持群众主体的原则,不断强化政策宣传,讲深讲透为什么建、怎么建、建成什么样、群众需要做什么等问题。通过党员带群众、强村带弱村、村村争先进,让村村寨寨动起来、跑起来。从“快不起来”到“慢不下来”,发挥群众自治管理作用,推行自建委员会自主建设、自我管理机制,将推动项目建设纳入村规民约,群众以谋划者、实施者、管理者的身份全程参与到项目建设中。用好用活“征信卡”“红黑榜”评比等制度,群众比有标杆、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超有劲头,边境各族群众呈现出“我的家乡我不建设谁建设”的干事热情。从“动不起来”到“停不下来”,面对项目资金有限,但要全覆盖建设好边境幸福村的实际,发挥群众力量投身家乡建设,把村庄建设当作“自家事”,从中获得成就感、参与感和荣誉感。从“三清五拆”和整治“五堆十乱”到开展“五小”工程建设和边境幸福村项目建设,群众积极投身其中,用勤劳的双手一步一步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实现从摆脱“脏乱差”到追求“乡村美”“幸福美”。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全县边境幸福村中参与建设家乡的人民群众高达15万余人次,投工投劳折合资金1500万余元。涌现出一批以“苦干90天、建美大梁子”“手创幸福生活的懂腊鱼”“一个人改变一个村的冬瓜林”等典型示范村。

打牢“富”的基础,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抓好旅游产业,突出“生态、边境、民族、红色”等特有元素,按照3A级景区标准,打造“南疆国门小镇茅坪”“红色文化罗家坪”“悬崖边寨大梁子”“饮水思源凉水井”“一心向党张家湾”等一批具有乡土味道、山水田园特色风貌、农耕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民族文化特色村、非遗文化保护区、自然生态观光体验景区景点,打造边境旅游环线。抓牢传统产业,持续提质增效传统种养殖业,发展热区水果、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积极引进和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发展基地,促进农民就近就业。扶持培养致富带头人,发挥群众产业发展主体作用,激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抓活口岸经济,抢抓都龙口岸新增列入中越国际道路运输车辆通行口岸和客运人员通关等优势,构建“口岸+通道+城镇+产业+物流”联动发展体系,促进口岸经济由“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目前,都龙口岸引进企业4个,注册个体工商户157户。

绘就“美”的画卷,变“一时美”为“时时美”

按照“一村一特色、村村有看点”原则,规划建设33个重点村,全覆盖启动实施绿美乡村建设,深挖特色亮点,“村内、村外”处处美。引导群众以“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要办事”的思路,因地制宜,实施符合村情特色的“户五小”(小景观、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庭院)“村两小”(小景观、小广场)“五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文化)等建设,全面巩固提升人居环境,全覆盖建设绿美村庄。164个自然村绿美乡村建设均通过县级初验并全部达标,小坝子镇大梁子村获评“省级绿美村庄”。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弄干净、摆整齐、搞绿化、建文明十二字诀经验,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七字诀”,源头减量“五分法”,总结推广“晨起五件事”并纳入村规民约:一查红旗飘飘,把爱国爱党体现在群众日常,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二给花草浇浇,把绿美建设落实在日常,共建共享绿美乡村;三来院坝扫扫,把人居环境整治抓在日常,让干净、整洁常态长效;四用镜子照照,把群众新形象树在日常,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新农村、新气象;五把农活干好,把基础农业产业干在日常,群众“钱袋子”鼓起来、富起来。如今,走进边境村,卫生干净了、庭院变美了、文化内涵更深了,关系更融洽了。

灌溉“凝”的果实,变“一枝独秀”为“百花齐放”

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快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设,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廊带。深入实施“枝繁干壮”“石榴红”工程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充分利用各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通过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感恩教育活动,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建成了“家门国门大梁子”“一心向党张家湾”“三代守边人熊光泽”等先进典型。

(来源:马关县民宗局)

(编辑:李娟 排版:陆军 责编:关韦伟 终审:资云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