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过节是壮族的传统习俗
有一种叫“马脚杆”的粽子
因形状如马脚而得名
色美味香
那么
它是如何制作的呢
“马脚杆”俗称捆绑,色美味香,极富民族风味,制作纯手工民族特色产品“马脚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马脚杆”过春节是马关壮族同胞的传统习俗。
壮族同胞恩荣飞介绍,包“马脚杆”第一步是要洗净粽叶然后晾干,再选用优质大米、腊肉切成方条,以草果、胡椒等佐料搅拌均匀腌制待用;用筛子筛好后的糯米草或者苏子秆灰,筛去粗枝残灰,再将优质糯米和筛好的灰混合搅拌均匀。
为确保“马脚杆”的口感,灰里不能有一粒沙子,所以灰和糯米混合搅拌均匀后,还需再次筛一筛,筛好后,洒上适当的盐水,搅拌均匀后就可以包了。要馅料足、包得紧、拴得严,煮好不松散,这样的味道才会更好吃。制好的烟熏腊肉,用叶子慢慢卷起来,裹紧,包好用麻线或者稻草挷捆好,再栓紧,就做成了一个正宗的“马脚杆”。
今年78岁的恩代珍,包“马脚杆”已有60多年了,她说壮家人过年吃捆绑,是年味,也是传承。
包好的“马脚杆”放在大锅里用大火煮6~7小时左右就可以可出锅了。油而不腻,糯而不粘,鲜香可口。除了蒸,还可以煮、烧或煎,端上桌,又是一道美食。
关于“马脚杆”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有一年,由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寨主认为是神灵的赐赏,要大家杀马祭祀神灵。杀马大家不忍心,于是召开族人骨干会议商量。最后有人提出一个方法,既不杀马又能表达族人祭神的心愿。那就是用大米来包成马的形状,人们既能吃、又可祭。马是吃草吃糠的,人吃不下草和糠,就用草糠烧成灰,拌在米里一道包便可代替。
包多大合适?用什么包?人们纷纷发表意见。最后决定用山上一种植物叶(现叫粽粑叶)。两叶对合而包,长约五寸,形如马脚(一把大),每个用稻草捆四至五道绳,形似马的脚杆,还把叶柄留下比喻马尾。这样就能代表杀马祭神祭祖。
为了使粑粑像肉一样味美可口,选米时,用糯米,用糯谷草、苏麻秆壳烧成灰,再配一些五香,有的放一点猪肉,混合炒拌后,再包成马脚杆形状的粑粑来祭神祭祖,这就是“马脚杆粑”。壮族人家每家每年都要包一斗米以上的马脚杆粑,包得多证明丰收。
以前,“马脚杆”是壮族群众过年餐桌上的美味,今天,它也成为人们互送礼物的佳品,代表着喜庆、团结和团圆。
马关壮族特产
“马脚杆”
你吃了吗
(马关融媒体记者:杨耘 罗桂洪 左英丽 丰靖霖 曾跃清)
(编辑:李云淑 排版:尹颖 审核:资云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