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生态建设下的火红产业——夹寒箐镇么龙村林下砂仁套种促脱贫

发布时间:2018-08-22 09:41:34   来源:文山新闻网马关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党委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如何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并进,一直是马关县思考并实践的重要课题。

夹寒箐镇最南延的么龙村委会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国土面积22.44平方公里,这里也是典型的贫困山区,整个村委会共有村民720户3397人,而建档立卡贫困户达377户1451人,一半以上是贫困户。


夹寒箐镇么龙村委会


找准突破口,瞄准“短平快”产业

么龙村委会热区国土面积约7平方公里,特殊的自然环境下,似乎这里历来只适合发展香蕉等热区经济作物,香蕉种植面积6000亩。然而,香蕉种植投入高,管理难度大,而且受市场波动影响严重,要让贫困户发展香蕉种植产业来实现脱贫致富并不现实。必须另谋出路,寻找“短平快”产业迫在眉睫。

几经实地调研、实验实践,基于么龙村委会自然条件实际和“短平快”产业目标需求,发展林下经济成为最佳选择。

选定了发展方向,夹寒箐镇党委、政府迅速组织挂钩工作队员、村委会干部群众到河县桥头镇、马关县八寨镇、马关县木厂镇等具有林下经济发展历史的地域进行调研、考察和学习。


实地考察调研林下产业


翻山越岭,深入蕉林……通过实地考察,全面研究,最终将林下经济作物定位在喜热怕晒的中草药作物砂仁身上。

示范带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确定了种植对象,如何在群众中推广发展成为摆在眼前的一大问题。“让成效来解答问题”,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村“两委”成员首先带头进行示范种植,实实在在套种成效让群众们动了心,也让群众们更笃信了林下经济作物砂仁种植发展的可行性。


开展技术培训


为使村民尽快接受新型种植模式,夹寒箐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挂包帮”帮扶作用,挂钩及驻村工作队时常与村“两委”班子、村党支部和群众开展座谈会、入户走访,全面了解村民发展意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深入了解群众实际困难。与此同时,深入开展精神扶贫活动,教育引导群众牢固树立“人穷志不穷、脱贫最光荣”理念,充分调动贫困户思脱贫、想脱贫、谋脱贫的积极性,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发放砂仁苗


2018年3月,已通过示范引领,带动31户贫困户种植砂仁46.5亩。截至目前,已报名砂仁种植286户(非贫困户7户)400余亩,向群众扶持发放砂仁苗7批次9.1万株,其中免费发放1.4万株,已发放扶持产业补助资金45万元,其中么龙驻工作队协调扶持资金17万元。

融合发展,助推群众脱贫增收

为提高土地亩产值,夹寒箐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在香蕉林、坡度25度以上林地内套种砂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利用现实资源、科学进行空间布局,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并进。

“以前,村里人零星种植,费工、成本高不说,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儿。自从村里搞起了林下套种,香蕉和砂仁就成了我们村群众致富的‘两条腿’,村民增产增收的步子快了。”村党支部书记兰仙说道。


林下砂仁产业


砂仁管理较粗放,投资少、易生长、多年生、产量高、价格好,第二年种植即有收成,有效保证群众在种植初期也能有收入,达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目的,实现“双增收”,点燃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热情,贫困户现已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助推贫困农户实现脱贫。

截至目前,么龙村委会已成立砂仁种植协会1个,整合驻村扶贫工作队力量开展砂仁种植技术培训指导2期316人次,扶持286户(非档卡户7户)群众发展砂仁种植400余亩,亩产每年约1.5万元,可实现农户收益约600万元,是种植玉米收益的数倍,进一步提高了土地亩产值,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有效助推贫困农户实现脱贫。(张云怀)

编辑:王盖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