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实足迹——马关县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参观侧记

发布时间:2017-03-22 09:43:14   来源:文山新闻网马关县  

3月17日,全县宣传思想文化暨精神文明建设大会召开,来自全县各级各部门的120多位与会人员,分别前往马白镇马鞍山村委会新发寨村小组、马关县第二小学和县人民法院实地参观文明村、文明校园和文明单位创建情况。所到之处,处处彰显着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喜人变化,大家对各个点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赞不绝口。

精神文明建设“植”入生活

走进新发寨村小组,郁郁葱葱的峰峦,干净整洁的村庄,一栋栋白墙青瓦的房屋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村连户,村规民约、道德讲堂、尊老敬老文化墙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整齐有序,设施多样的健身广场,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新发寨全貌)


(村规民约)

“现在村里看不见随处堆积的粪便和柴草,房子也都盖得稳固宽敞了,农闲时大家还能到广场上拉拉家常、玩玩游戏,这就是我觉得最好的生活了!”一位背着背篓准备下地干活的老人家笑着说道。作为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老人,他们看着村里从最初的简陋走到现在的雅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把精神文明建设“植”入生活,完善村规民约,推举好婆婆、好媳妇,讲述身边好人、好事,倡导移风易俗,提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是对农村群众思想观念的提升,牵动着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村内文化长廊)


(村内文化长廊)

精神文明建设“润”入校园

学校,是开启梦想的地方;道德教育,润物无声。走进马关县第二小学,从师生点点滴滴构筑的精神文化长廊开始,看到善行义举榜、道德讲堂等一个个关于推动师生文明意识提升和文明习惯养成的宣传栏,与会人员在认真听着介绍的同时,时不时的停步仔细的参观阅读;路过干净整洁的食堂,路旁直喷式饮水器更是引得参观者纷纷赞叹;走过教学楼教室门口,古色的国学墙根文化,引人注目;沿着路边墙上贴满“二十四孝”的坡道走下,就到了寻趣楼,一楼教室里整齐摆放着孩子们用心完成的一件件作品,包含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楼旁正在塑胶跑道上体育课的孩子们在老师的教授下生疏的学着踢足球,走在学校中央,耳边还传来孩子们的阵阵朗读声。这是一个有梦的校园!


(校园文化长廊)



(校园文化长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风校训,国学经典进校园,道德讲堂建在班级上。”从小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深深影响着未来的人生路,把精神文明通过日常学习和生活慢慢烙印在孩子们心底,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有书上的理论知识,还有人生的道德准则。


(学生善行义举)


(教师善行义举)

(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工作

“今天,是我们道德讲堂的第一讲……”主持人落落大方的在台上主持着县人民法院的道德讲堂,台下穿着整齐的法官们静静聆听着。一走进讲堂,就被那庄严肃穆的氛围所感染。当一位法官走到台上,娓娓道来一件件关于法官们坚守岗位、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搭配着轻音乐,所有与会人员心底不由被故事所感动。进入谈感悟环节时,与会人员争先恐后的举手,一位年轻的男法官坚定地说道:“我将积极向有经验的老法官学习,充实自己,在工作中保持为民服务的心态,做群众忠实的‘服务员’!”顿时台下响起了激烈的掌声,这是在座法官们对他的鼓励,也是对他们自己的激励。


(开展道德讲堂活动)


(开展自愿者活动)

道德讲堂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鼓舞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把人们聚在一起,一起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信念并坚定走下去。县人民法院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把“德治”与“法制”有机融合,除了道德讲堂外,还通过开党课、学党规等方式,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责任意识。


(单位文化长廊)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根红线贯穿始终,“植”入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凝聚着人心,倡导社会正能量,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杨釉丹)

编辑:王盖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