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县委、县政府接连出台政策,为破除群众“等靠要”思想提供了政策支撑。例如:对广大农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环境卫生脏乱差、大操大办和赌博之风等突出问题,“涉嫌违法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构不成违法犯罪的,按照各村《村规民约》有关规定进行惩处。同时,经村小组班子决议、村委会(社区、生产队)审核同意,可按程序暂停或取消该户的低保等相关政策,列入村民诚信“黑名单”管理并进行公示。”“对建档立卡范围内的有劳动能力但连续三次据不参与扶贫项目的暂停发放低保金”,“对不送适龄儿童少年或辍学学生入学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司法所和派出所送达法律法规学习通知书,开展集中学习教育。对经3次以上劝返和学习教育后,仍拒不送适龄少年儿童或辍学学生入学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将采取下列措施予以督促其尽快履行义务:(一)暂停发放低保等惠民资金;(二)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三)对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法进行催告,经催告后仍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提起诉讼。”……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立即在基层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大干部群众为此拍手称好。
一是有助于激发内生动力。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部分贫困户滋生了“坐等扶贫干部主动上门、靠着底线政策苦捱、别人有的待遇一样不能少……”的“等靠要”思想,主动参与脱贫攻坚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不高,存在“扶贫工作人员干、贫困群众看”的现象,成了扶贫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拦路石”。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在扶贫“温床”上裹足不前的贫困户建立的惩处机制,给予其特惠政策的适当“断奶”,使其懂得国家扶贫政策“扶干不扶看”“扶勤不扶懒”的扶贫原则,从而能激发“等靠要”群众的干事热情。
二是有助于推动农村工作。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均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等战斗在扶贫一线的扶贫干部,克服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不分白天黑夜地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但部分群众没有进取意识和感恩之心,甚至对扶贫干部百般刁难,打击了扶贫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制约脱贫攻坚决战的前进步伐。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给战斗在扶贫工作一线的扶贫干部吃下来“定心丸”,便于扶贫干部利用政策惩治“懒汉”,有助于推动农村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谐。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在社会上形成盲目跟风现象,带坏社会风气。同时,部分非贫困户看到脱贫政策对贫困户的倾斜,逐渐产生不平衡心态,患上“红眼病”,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有助于扭转“等靠要”的不良之风,缩小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谢作恒)
编辑:王盖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