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近年来,马关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西畴精神”,引导广大群众“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切实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脑“活”起来、手“动”起来,让贫困群众有了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改危房,圆贫困群众安居梦
将农村危房改造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突破口,让贫困群众“住有所居、住有所安”。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挂包帮”责任制度,县处级领导包乡(镇)、各挂钩联系单位(部门)包村、领导干部包户、村级干部帮联系,有效确保了任务到人、职责到人、考核到人。组建由各部门技术人员组成的马关县脱贫攻坚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认定专家组,实施分片负责制,配合各乡镇做好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认定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马关县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试行)》、《马关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马关县农村特困农户房屋改造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马关县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使用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对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流程、资金补助、项目管理等进行了明确,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2015年以来,共投入资金53200万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2582户,改善了10万余人的居住条件;全县计划投入资金4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194户4610人,其中,2016年实施的15个点647户2565人已全部搬迁入住;2017年实施的3个点547户2045人正全力推进;新增易地扶贫搬迁实施1072户4167人,预计2019年10月竣工,12月搬迁入住,全面推进贫困群众住房从“忧居”到“优居”。
建路网,打通最后“一公里”
为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研究制定了《马关县“十三五”交通发展规划》《脱贫攻坚交通基础建设行业规划》,积极整合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边防公路等各类资源,并通过贷款和融资的方式,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全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投入8.2亿元建设农村公路125条1063公里,截至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达4288公里,其中农村公路总里程3956公里,已完成硬化建设1220公里,硬化率28%,已通达路网密度1.55公里/平方公里。全县124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通沥青或水泥路面,1547个自然村已全部实现通达,县内交通路网构架基本形成。加大全县经济干线公路建设,建成四级边防公路3条99.4公里,四级沥青(水泥)经济干线公路15条243.88公里,有效提高了农副产品运输效率,节约了运输成本,特别是下金厂至172号界碑、健康至四一九公路的建成,每年可以节约运输成本近800万元。同时,将提升农村公路畅通水平作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题,推进全县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政府筹资的方式硬化建设全县95个贫困村委会50户以上自然村公路1137公里,预计2019年2月底完成。
抓整治,乡风民风美起来
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环境卫生脏乱差、大操大办和赌博之风三项突出问题,改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活观念,让文明乡风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制定了《马关县乡风文明建设三项突出问题整治实施办法(试行)》和《马关县乡风文明建设三项突出问题整治奖补考评办法》,把乡风文明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工作做得好的村小组、生产队给予财政奖补。结合弘扬“西畴精神”暨“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群众在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引导广大群众动起来,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制定一套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成立一个敢说会办的红白理事会,开设一面正反对比的“红·黑”榜,广泛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创新“美丽庭院”等活动,努力实现“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目前,全县共创建了38个乡风文明建设示范点,示范点建设覆盖全县14个乡镇(场),每个乡(镇、场)都有2至3个示范村寨,已兑现今年首批奖补资金8.8万元。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示范村好经验、好做法应运而生,后进村向先进村学习,本民族村寨和不同民族村寨之间比学赶超、赶学先进、争当先锋的氛围正逐步形成。(陶永顺)
编辑:王盖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