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线上的扶贫车间让群众把事业定在家门口

发布时间:2019-05-11 15:51:59   阅读 6952  

“知了,知了……”窗外蝉鸣声声;厂房内,工人们都低着头分线、拧线、切线……安静得让人不敢大声说话。这是记者在马关县小坝子镇田湾村委会达凤村扶贫车间看到的情景。

田湾村与越南新马街县隔河相望,只适合种稻谷、玉米,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今年,小坝子镇引进文山意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田湾村委会达凤村组建电子加工扶贫车间,聘请劳动力生产半成品电子元件。车间创建过程中,田湾村召开群众会议进行宣传动员,最后通过集体决议同意无偿把划转由达凤村小组管理的闲置校舍提供给公司作为加工场地,2019年2月投入运营。让边民在解决了安全稳固的住房后,不出远门就能赚钱养家。

在厂房内,一张略显稚嫩的脸庞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是19岁的李小明,之前就读于马关一中。最初只是母亲侯景在此务工,不久前,他刚通过云南职业技术学院的自主招生,就着等录取通知书的时间,他选择和母亲一起到扶贫车间务工,赚取学费,减轻家里的负担。“学费每年5000元,现在平均一个月1500元,到8月份,学费差不多够了。”虽然年纪还小,他心里的帐算得很明白。李小明家在大坪子村小组,是建档立卡户,家里还有一个妹妹,之前侯景夫妇一直在山东一家具厂打工。2018年底,家里70多岁的老人生病,夫妻二人决定留在家。侯景随即进入车间,由于她动作比较麻利,每月能拿到1600元左右。“在外打拼了10年,年年东奔西跑,十分不方便,两个小孩在读书,老人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在这里方便照顾家。”她打算在这里长期干下去。

和侯景一样还有48岁的建档立卡户侯永平,以前到缅甸栽过橡胶,到西双版纳当过搬运工,去山东做过遮阳网,现在小孩一个四岁,一个三岁,外出务工已基本不可能,在扶贫车间打工他感到很满足。“这里每天工作9个小时,每两个小时休息10分钟。还管两顿饭,回家1公里,每月还有燃油补贴,家里栽庄稼方便回去帮忙,现在就是要好好工作,好好过日子。”侯永平说。

达凤扶贫车间岗位包括穿线分线工、勾工、切线工、焊接工、检验工、清洗工6个工种,工厂把年龄偏大的妇女聘用为分线工或勾工,把有务工经验的壮年聘用为检验工、清洗工,把有一定文化水平、视力较好的青年聘用为检验工、清洗工。同时,聘用达凤村村小组长担任分厂厂长,从作业能力较强的工人中选聘车间主任,负责对工人的管理和技术指导。

目前,达凤扶贫车间覆盖达凤、酸汤寨等7个村小组230余户3000余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50个,实际在岗工人87名,其中建档立卡家庭人口32名。小坝子镇党委副书记陶振超表示,今年是马关县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加工厂的建立有效弥补了产业发展的短板,实现群众就近就业,稳定增收,有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记者 郭韦)

(编辑 骆丽)

(审核 资云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